Wednesday, March 22, 2017

這世上真的有藍海嗎?談大疆創新(DJI)的成功案例

Wong Chi Yung, Jeff, 1155067462

2005年,兩位學者Renée Mauborgne及W. Chan Kim出版了一本名為《藍海策略》的書,提出放棄「傳統惡性削價競爭」 ,開拓創造獨一無二價值的新興市場。自此,這所謂的「藍海策略」讓很多年青創業家視之為商業寶典。

但細想下去,這個概念實在令人迷思:在我們這個資訊流通速度以Millisecond計算的年代,哪管你找到新的市場、新的價值,你的競爭對手斷不會坐以待斃,自然會同樣追隨著你,並且在很短時間內投入這個新市場,結果要在新市場上取得成功,又回到了削價削成本的紅海策略上去了。

既是如此,那藍海市場真的存在嗎?

本文以近年在無人機領域取得空前成功的大疆創新(DJI)為例子,談談他的藍海策略,以及他始終能保持著市場領導地位之道。


1) DJI的成功故事
BI Intelligence的報告顯示,2016年全球無人機的銷售總數為7.3百萬部,銷售額達85億美元。至五年後,估計總銷售量會上升到29百萬部,銷售總達會上升到120億美元。

在這個快速上升的市場當中,目前DJI的市佔率,包括家用及商用無人機市場,均達70%,可見這家以航拍無人機起家的深圳公司前景一片光明。

回顧DJI 成立十年來的歷史,她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。她是直至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市場,才從幾乎倒閉的情況下急速成長。

2006年,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汪滔,與另外兩位同學共同創立了DJI,主力研發遙控模型飛機中的飛行控制系統。這系統主要是在一部模型飛機中,擔當陀螺儀的角色,負責穩定飛行。雖然聽上好像很專業,但其實並不然。

(DJI於2006年開業時,主力研發遙控模型飛機中的飛控系統。)


事實上,遙控模型飛機這玩意,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有出現。即使是DJI 研發的飛控系統,當時市面上已有一套由玩家自行開發的開源軟件ArduPilot(APM),讓所有硬件生產商都可以免費使用它來生產飛控系統。

即使在遙控模型飛機的市場上,在2006年,已有另一家成立了十年、位於廣州的公司華科爾,稱霸內地市場。她生產的遙控飛機及直升機,甚至早已進軍國外市場。所以,當時才開始進入市場的DJI可謂面對極大的競爭。故此,在創業之初,汪滔以外的其他創辦人甚至選擇離開DJI,只剩下汪滔一人繼續艱苦經營。幸好到2010年,DJI 獲香港科技大學二百萬元的投資,DJI才可在市場上站得住腳,不致倒閉。

直至在機緣巧合之下,他才成功地走入藍海,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無人機航拍市場。

話說在2012年,遙控四軸直昇機已十分流行。汪滔在一名位於新西蘭的分銷商口中得知,遙控四軸機的玩家開始在機上掛上「雲台」(一個負責把動態相機如GoPro掛在機身上的控制裝置)進行航拍,而雲台的銷情甚至比汪滔的飛控系統還要好。於是,汪滔決定利用DJI開發遙控飛機的經驗,推出一部簡單易用,即使是遙控飛機新手都可以控制得到的遙控四軸航拍機。

DJI推出的第一部遙控四軸航拍機「Phantom」,當時仍使用GoPro作拍攝鏡頭。)

2013年,DJI推出第一部遙控四軸航拍機「Phantom」。這部航拍機不單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航拍風潮,更令DJI成為成為巿場的先導者。至2016年,其盈利更高達15億美元。回想幾年前DJI幾乎面臨倒閉,可見一個成功的藍海策略是何等寶貴。



2) DJI 的藍海策略分析
DJI 的成功,可說是藍海策略的典範。她避開了模型飛機市場的競爭,打造出一個新的航拍市場,為傳統模型飛機開拓出新的價值。以下是關於DJI的藍海策略分析:

a)降低使用門檻
過去,駕駛遙控模型飛機需要一定的技術,要在空中穩定地飛行已經不容易,更不消說要在空中拍攝了。DJI最成功的地方,是其一體化,到手即飛的產品概念,打破過去模型飛機需要使用者自行測試及調校的慣例,即使是模型飛機的新手,都可輕易上手,大大增加了潛在客戶群。
(DJI的航拍機十分容易操作,即使是小朋友都能輕鬆上手。)

b)提升品質
過去,航拍無人機大多是消遣性質的玩意,視頻質素並不太理想。然而DJI一開始便將動態相機 的技術應用到航拍之上。由一開始讓GoPro的相機安裝到自家的航拍機,到後來發展到自行開發相關的拍攝技術。時至今天,DJI已發展到可拍出符合專業要求的攝影產品,效果遠在其他航拍對手之上。

c)拓展非競爭性市場空間
DJI另一成功之處,是不再以其他模型飛機生產商為競爭對手,目標客戶亦從模型愛好者,改為拓展攝影愛好者、專業攝影師以至電視台為主要銷售市場。這個市場的規模遠遠比模型市場大得多,而且因涉及商業拍攝及製作,顧客更願意消費,造就DJI真正跨進一個前所未有的藍海市場。


3) DJI來自紅海的挑戰
然而,雖然DJI成功佔據了藍海巿場,但很快便要面對新一波的競爭。

台灣上市公司王品集團的創辦人戴勝益先生曾撰文說,這世界並沒有真正的藍海市場。因為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,只要一家公司開拓出新市場,其競爭對手將立即抄襲其成功方程式,結果新市場很快便充滿競爭對手,藍海都變成紅海了。

套用在DJI的例子,自從她在航拍機領域取得成功後,只消一年,市場上便出現大量競爭對手,由高端到低端到山寨都有。

舉2015年,DJI推出DJI Phantom 2系列為例,上文曾提及的華科爾便推出了一部外型幾乎與Phantom 2完全相同,功能也沒大分別,但售價只是一半的QX-350 Pro。

(華科爾 qx350 pro的外型設計幾乎是Phantom的翻版。)

在商用的領域上,世界各地的科技龍頭都宣布生產無人機。例如Amazon就曾表示推出載貨用的無人機,甚至連波音公司都有推出無人機的方案。面對種種挑戰,有趣的是DJI的市佔率,反而從2014年的50%,上升到2016年的70%。那麼,今天DJI的成功,難道真的只是來自一個藍海策略嗎?

4) DJI繼續雄霸市場的主因
我並不認為DJI今日能夠雄霸市場,全只因她的藍海策略。

現今我們談到的無人機市場,涵蓋範圍並不單是航拍,而包括運輸、建築及維修,甚至軍事上的用途。而DJI之所以能雄霸市場,我認為是因為她能在航拍這一個小市場穩佔領導地位,從而繼續開拓其他商用市場。例如她近來推出新的產品線Matrice 200系列,其定位就是維修及搜索救援用的工作無人機。

(DJI產品線Matrice 200系列定位為工作用無人機。)

故此,DJI的藍海策略只能為她找到喘息的機會,真正令她發展至今,始終來自她的壟斷者策略。

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,看到DJI努在保持她的壟斷者地位:

a. 技術領導地位(Proprietary technology)
自DJI在無人航拍機市場搶佔到先驅地位後,便一直投放大量資源發展相關的技術。例如她在短短兩年內,已聘請超過1,500名工程師,掌握數百項專利,甚至在美國矽谷開設研發中心,並聘請了曾在Tesla開發無人駕駛系統的Darren Liccardo,以及曾為蘋果公司研發天綫的資深工程師Rob Schlub等擔任主管。

故此,目前DJI的技術遠比其他航拍機的競爭對手為高。舉她開發的Lightbridge系統為例:這技術能讓DJI航拍機的遙控距離達五千米,遠比其他直接競爭對手的一千米為佳,甚至可以即時傳輸高清視頻。估計競爭對手需要花三年以上時間才能夠追得上DJI的水平。

b. 網絡效應(Network effect)
DJI深明網絡效應的重要性,也明白社群營銷以及內容營銷(Content Marketing)的重要。故她亦有仿效GoPro,大力發展讓使用者參與的社群「大疆社區」。而使用者在社群內發表那些令人讚嘆的航拍視頻,自然吸引其他潛在客戶的目光,也成為DJI最佳的內容營銷素材,協助她的品牌傳播開去。
          
c. 品牌效應(Branding)
DJI十分注重作為航拍先驅的品牌形象,故此她一直標榜著她的專業拍攝應用方案。自DJI在航拍上取得成功後,便立即推出新的拍攝產品線,既能與原有的航拍市場產生協同效應,亦能強化她作為專業拍攝器材的品牌形象。

舉她推出的手持穩定拍攝棒DJI OSMO為例,這產品能讓攝影師在手持拍攝時減少震動,對很多專業視頻拍攝者來說十分方便。而更有趣的是,OSMO上的拍攝鏡頭,是可以拆下來安裝到DJI 的航拍機上使用。結果這產品同樣在市場上取得空前成功。

(DJI OSMO開創了手持拍攝雲台的新市場。)

5)總結:唯快不破
回應文首所說,一間公司要取得成功,並不單是找到自已的藍海,而是要亳不間斷地瞭解市場,並用最短時間定下最合適的策略,令自己的步伐永遠在其他競爭對手之上。

回看DJI的發展史,她自2014年成功轉營至今,只花了三年時間便發展至今天的規模。這種驚人的前進速度,也許才是她能領導群雄的主要原因。


參考資料:
戴勝益:「藍海策略」真是害慘了年輕人

http://www.centrodeinnovacionbbva.com/en/news/whos-leading-drone-market

Why Chinese Drone Giant DJI Is Opening A Silicon Valley R&D Lab
https://www.fastcompany.com/3053220/why-chinese-drone-giant-dji-is-opening-a-silicon-valley-rd-lab

Drone Industry Insights
https://www.droneii.com/

DJI公司網站
http://www.dji.com





6 comments: